人物
时段
朝代
“姓庞” 相关资源
人物库
释慧震隋末唐初 576 — 641年1月15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庞氏
身长八尺。
性强记。
听皓师三论能领指。
要住梓州之通泉寺。
蜀部被其化。
昔皓师尝南询。
及还。
缘道得所施袈裟三百领。
及皓之亡。
乃以委于每年正月
集人
转阅藏经。
而施之未尝少间。
日拥百众。
弘三论。
一且若梦寐。
或语之曰。
西山之巅。
宜造大像。
寤而按行其地。
有石细莹可爱。
两旁皆流泉。
无所有。
即命工镌琢其中。
成坐像。
高百三十尺。
贞观八年
集道俗三万人。
以落之。
像口出白光。
照映近远。
见者敬异。
十五年正月十五日示灭。
寿六十六。
先是十四年七月
所畜骏马嘶鸣。
三日不食。
顷之有僧。
不知所从来。
自称十力
曰。
马与主别。
主当先行。
且具以其死日告之。
因曰。
法师当悉散财物。
无以累身后也。
遂隐去。
自是益施悲敬二田。
是岁元日
请僧行道。
作大善会
期以三七日。
然后圆满。
作会之八日
众觉香气郁勃。
充塞一寺。
至十五日
寺地皆生莲华。
草木变亦如之。
曰吾本心欲满三七日会。
今瑞相已现。
吾其可待耶。
趣进食。
行嚫。
食毕。
秉炉。
绕旋卢舍那像三匝。
方拜跪竟掩息。
时寺之香气犹未已。
俗属昆弟三。
各捐缗钱五十万。
以助累石塔五丈。
龛安绳床。
扶尸其上。
更百馀日不僵仆。
释慧震
姓庞
梓州通泉寺。
身长八尺。
后听皓师三论。
大领玄旨。
福力所被蜀部遥推。
皓之还南。
得袈裟二百领以赠路首。
每年正月转藏经。
千人袈裟奉施无阙。
常弘三论听众百馀。
忽于高座似闷见人。
语曰。
西山头好造大佛。
既觉下座。
领众案行。
中堪造像两边泉流。
即命石工镌錾座身。
高百三十尺。
贞观八年
周备成就。
四面都
道俗三万庆此尊仪。
其像口中放大白光。
远近同奉。
先有一马日行五百。
曾经入阵馀马并死。
惟此得还。
至十四年七月
忽自嘶鸣。
不食三日
闻毛竖。
有一异僧名为十力
曰。
马与主别。
主当先行。
来年正月十五日
日正中时应入涅槃。
法师须散财物无留于后于身何益。
言已而隐。
莫知其由。
先造藏经。
请僧常转开大施门。
四远悲敬来者皆给。
至终年初又请众僧。
读经行道作三七日。
俗缘昆季内外皆集。
至于八日香气郁勃充满寺中。
倾邑道俗共闻异香。
舍散山积。
至十五日气犹不歇。
从旦至午寺内树木土地皆生莲华。
众睹奇瑞知其即世。
曰。
嘉相已现不容待满。
便行䞋施。
早食讫手执香炉。
绕卢舍那三匝。
还于佛前䠒跪正念。
大众满堂。
不觉已逝。
春秋六十有六。
停丧待满香气犹存。
兄弟三人各舍五十万。
于墓所作僧德施及以悲田。
石塔高五丈。
龛安绳床。
扶尸置上。
经百馀日犹不委仆。
道俗万馀悲凉相结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法凝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齐僧。
会州人俗姓庞
专心持戒,每入定往往经月。
出定后亦不食。
年七十于佛前置座自焚,初烧一指,次第及臂而身乃尽。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姓庞氏
会州人
武帝尝于梦中。
齐山
觉而遍问其地于群臣。
卒莫有知者。
乃诏天下访求之。
而得于会之城北七里所。
因立精舍于上。
给田度僧。
以垂永久。
以童子占籍焉。
戒行精苦。
禅观修明。
每入定。
辄经月。
至年七十。
偶于佛像前。
置高座。
坐烧一指。
昼夜略不动摇。
火及臂烟𦦨愈炽。
弟子或欲扑灭者。
或叫呼禁止者。
皆不听。
火遂及身。
七日七夜。
惟一灰聚。
众共埋骨其所。
而树塔焉。
释法凝
会州人也。
俗姓庞氏
齐武帝梦游齐山
不知在何州县。
散颁天下觅之。
会州父老奏称。
州城北七里。
臣人山是旧号齐山
武帝遣于上立精舍。
度僧给田业。
以童子在先得度。
专心持戒道德日新。
六年三斋供不断。
但以坐禅为念。
出禅则诵经。
恒常入禅。
百姓争往看。
而不敢入。
唯于窗中遥见。
动经一月
出犹不食。
大德名僧多往劝之。
虽复进食渐渐微少。
后年至七十。
于佛像前置座而坐。
初烧一指昼夜不动。
火然及臂。
诸人与弟子欲往扑灭。
及有叫唤者。
复有禁止不听者。
臂然火焰弥炽。
遂及身。
七日七夜
时俗男女有号哭自搥者。
又有顶礼赞叹者。
至身尽唯一聚灰。
众共理之。
于上起塔。
今唯有一精舍在。
馀皆摧灭。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